国家知识产权局《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》显示,2022年,我国专利权人中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为7.7%,而专利侵权诉讼法院判定赔偿、法院调解或庭外和解金额超过五百万元的比例为7.0%,连续两年位于7%以上。
同时,报告也揭示了遭遇专利侵权后维权难度较大的问题。其中,遭受专利侵权后采取维权措施的比例为72.7%,采取两种以上措施维权的比例为50.2%。
专利侵权风险是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中最主要的一种。企业申请专利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创新技术,如何判断专利是否被侵权是个技术活,也是很多律师需要处理的难点问题。
我国《专利法》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是以权利要求书的内容为依据,而不是严格按照权利要求书中的文字来确定范围。而GUI外观设计必须以产品为载体,导致权利人实际维权存在很大困难。那么,该如何判断实用新型/发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?图形用户界面GUI专利该如何维权?
如何准确、高效判定是否构成专利侵权,一直是专利保护中的重点和难点。一般应在准确解释权利要求的基础上,对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进行分解,再适用全面覆盖原则、等同原则,球友会确定被诉侵权产品或方法所包含的技术特征是否侵权。那么,如何判定被诉侵权产品与专利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特征相同或等同?如何判定是否落入到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之内?
在面临专利侵权指控时,被诉侵权人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抗辩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。比如,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专利无效请求、不落入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抗辩、现有技术抗辩等手段,球友会就是寻找和功击专利权的薄弱处的常见抗辩手段。那么,实践中专利侵权抗辩的考量因素有哪些呢?那些成功抗辩的案例有什么启示呢?
针对上述问题,9月7/8日晚19:00,球友会智拾网诚邀原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主审法官、三级高级法官彭文毅老师做客直播间,系统梳理专利侵权判定与审查实务要点。
审理过侵犯著作权、侵犯商标专用权、侵犯专利权、反不正当竞争等各类知识产权纠纷案件,特别是针对专利授权确权行政纠纷、专利侵权民事纠纷、各类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等案件,有丰富的审判经验。
曾获得“北京市法院先进法官”、北京市“双优”法官等荣誉称号,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。
彭文毅法官多次参与侵犯商标专用权、提高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效率等课题调研,并参与《知识产权审判分类案件综述》、《知识产权名案评析》、《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系列教材相关法律知识分册》、《知识产权损害赔偿》等书籍的部分撰写工作,经常受邀到其他单位或行业协会普及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。